网站导航 微信公众号
当前位置:首页>>教育资讯>>逸仙公告>>全国“两会”前夕,反思工资“被增长”

全国“两会”前夕,反思工资“被增长”

来源:逸仙教育   发布时间:2010.02.26 15:16:00  关注:1819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全国“两会”前夕,反思工资“被增长”分配普惠性

      全国“两会”前夕,我们先一起来关注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。

  2月22日,CPI、房价、城镇居民收入等五个数据荣膺2009年最受关注的统计数据。在这名花有主的光荣时刻,23日,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受邀解读职工平均工资统计数据。

  应广大网友的良好愿望:第一是希望工资的增长速度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;第二是希望工资的增长速度比CPI指数要高出10%,冯乃林就此做出了美好的解读:首先,从1990年到现在,很多地方的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都是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的,2000年以来很多地方的工资都是跑赢了GDP;其次,从CPI的情况来看,从1990年到2000年当中,工资的增长始终是高于CPI的增长,并且2000年以后都是比CPI高出10%左右,就说明了老百姓这些年得到的实惠比较多。

  20年来,平均工资跑赢GDP,跑赢CPI,比CPI增速高涨时那只独立特行的猪强多了。但是如果大多数的人都用“被增长”来感觉这种速度,那么在数据看似理性的背后,还有远未能到达的真实。如此,再让我们看看另一个数据,以及对此数据的另一种解读。

  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2月9日接受媒体采访,被问及为何越来越多香港草根抱怨香港经济越来越差,梁振英认为:“1996年到2006年十年时间,我们的生产总值刨除通胀,增加了34%,十年增加34%。这个不能说是太差,当然跟内地没法比,但是34%已经相当不错了,这个是生产这头。分配这一头,我们370万人口,收入最低的30%,2006年赚的钱,工资比1996年还要低,30%就是110万了,所以分配这头问题大。”

  能够产生愿望,总是基于没有达到。大陆居民希望工资跑赢GDP、跑赢CPI的愿望不难理解,跑赢GDP是希望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,跑赢CPI是希望可支配收入能够得到实在的增长,而不被通胀或其它因素所抵消,以免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成为数字上的“画饼充饥”。这些年来,CPI的增幅其实一直处在断断续续的“温和通胀”之中,而平均工资的增速并不能反映大多数人的工资增长。这条平均工资线就像一座巨大冰山的水平线,处在冰山顶端的少数人在分配中拥有的巨大财富拉高了这一水平线,而在水平线之下大多数人在为工资的增长而苦苦挣扎,平均工资的增速由此成为另一种数字上的“画饼充饥”。当内地拥有令香港为之艳羡的GDP增速时,内地不能说经济越来越差,由此只能“被增长”,这也说明,内地面临比香港更为严重、更为巨大的分配失衡问题,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分配普惠性远未得到解决。

  但我们却往往不会用数据去承认。在回应工资“被增长”的说法时,冯乃林进行了“温和反思”,他说,这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工资统计制度的缺陷:首先原来没有把私营单位包括进来;其次发布的是平均数,比较大的弱点就是把差异给“删”掉了,可能高收入的人员只有极少数,但他们工资的增长会造成平均数的增长。

  别再用一个美好但不真实的数据来给人们“新年送大礼”了,反思工资的“被增长”,当然不能坚持一个有缺陷的数据,那种美好将是对真实最大的伤害。早在去年7月29日,“被增长”的工资数据公布后,正是冯乃林以“误解”对公众作出的解释,如今再次坚持这一数据而作出美好的说明,岂非一错再错,难道美好的愿望总是要由错误的事实铺就?

  当社会分配的巨大失衡再次由“被增长”的数据摆在面前时,人们想起,早在2005年,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曾说过,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总之,不管什么样的增长,人民得有钱,有钱才有说服力。